济南二机床高级技工学校
一、历史沿革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创建于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校址在济南第二机床厂北村3号。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校名为《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设车、刨、钳、电四个工种,规模500人。
1955年更名为济南第二机床厂工人技术学校。
1957年以后又增设了铣工、磨工、铸工、木型工、热处理工。
1958年经省批准,招收两个半工半读大专班,机制专业,后改为中专班。
1961年,经批准成立济南第二机床厂中等技术学校,至此济南第二机床厂工人技术学校与济南第二机床厂中等技术学校并存。
1962年学校收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直接管理,济南第二机床厂中等技术学校改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济南机器技工学校。
1964年9月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1965年3月校名改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济南中等机器技术学校。性质变为培养既当工人又能当技术员的中等专业学校。
1966年随着济南第二机床厂的下放,学校又归厂领导,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与厂办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合并,校名改为“济南第二机床厂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
1970年“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办。
1980年10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80)机床字1325号文,恢复学校办学,隶属于济南第二机床厂,校名为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其规模为500人。
1992年被山东省劳动厅评为山东省一类技工学校。
1996年企业改制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学校随之更名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
2000年被济南市劳动保障局批准成立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所。
2002年被山东省劳动厅批准组建数控操作高级班。
2003年被劳动保障部评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项目)。
2004年被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批准为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基地。车工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名牌专业;车工、钳工、数控加工等专业被评为济南市首批名牌专业。
2005年被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批准为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
被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局批准为济南市特种作业培训机构(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电工作业)。
2006年被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局批准为济南市三级安全培训机构。
2009年,由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批准为济南市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2010年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机械装配和数控加工专业被授予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2011年,齐鲁晚报评为2010职业教育阳光招生品牌,山东省最具就业推动力技工学校。
2013年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二、招生就业
1953年9月社会招生100名,初中文化程度,1956年2月毕业,毕业生99名,由部统一分配工作,分配在沈阳、武汉、郑州、济南等地。
1954年招收在职技术工人90名,入学文化程度多数为初中,分刨、电两个工种,1955年毕业,毕业生为72名。
1955年经部批准从本省部属企业招收在职工人150名,文化程度有高小、初中,程度不一,1957年毕业,毕业人数142名,毕业后均回原单位工作。
1956年社会招生150名,电工为初中毕业生,其他工种为高小毕业生,1958年毕业,毕业生为142名,分配在本厂工作。
1957年招收济南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在职技术工人210名,入学文化程度不一致,1959年毕业,毕业生199名,均回原单位工作。
1958年社会招生260名,多数为高小文化程度,1960年毕业,毕业生248名,多数分配在本厂工作。
1958年根据刘少奇同志视察济南第二机床厂的指示,经省委、省高教局批准,办起半工半读工业大学班,后改为中专班,机制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120名,1961年毕业,毕业生99名,由省人事局分配工作,分配到烟台、青岛、潍坊、惠民、济宁、聊城、济南等地区。
1959年招收本厂在职技术工人155名,1960年因厂生产急需提前下厂实习,1961年毕业,毕业生150名。
1960年分两批招生,2月招收第一批,8月招收第二批,共招收500名,从其中抽出50名初中生成立中专班,冲压专业,1961年因中专下马,又改为技工班。因农村户口下放,1962年毕业生211名,因当时工业下马,毕业生难分配,由济南市劳动局分配工作,其中部分学生没按所学专业分配工作。
1961年社会招生180名,初中文化程度,其中80名按中专招生,入学后因中专下马,改为技工班。这届学生学制开始为二年,根据劳动部的指示1962年秋改为三年,1964年毕业,毕业生176名,由部统一分配工作,分配到四川、西宁、兰州、北京、济南等地区。
1662年停止招生一年。
1963年社会招生185名,初中文化程度,1964年改为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学制延长一年为四年。1967年毕业,毕业生177名,由部统一分配工作,分配到齐齐哈尔、青海、保定、宁夏、四川、贵州、济南等地区。
1964年招生240名,初中文化程度,1968年毕业,毕业生为232名,由部统一分配工作,分配到陕西、青海、哈尔滨、齐齐哈尔、贵州、湖北、济南等地区。
1965年招生135名,厂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招生300名,初中文化程度,1969年毕业,毕业生423名,由部统一分配工作,多数留本厂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1953至1966年)招收十二级学生,共招生2775名,实际毕业2370名,其中全日制中专毕业生99名,半工半读中专毕业生832名,技工学校毕业生1439名。
1970年--1980年学校停办。
1980年--1996年共招学生1895名,毕业1196名,毕业生全部分配于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2013年,共招学生4824名,毕业4420名,中级工、高级工;
短期培训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11070人,职业技能鉴定20100人。
毕业生就业安置走向市场,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采用择优推荐、双向选择的办法推荐就业,学生就业率98%以上,取双证率(毕业证、职业资格证)100%,毕业生统考成绩在济南市名列前茅,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济南变压器有限公司、沃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
鉴定职业:济南二机床职业技能鉴定所常年承办车工、铣工、磨工、刨工、镗工、钳工、热处理工、电焊工和电工等各类职业的初、中、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鉴定培训;
成人学历:学校与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及济南幼高专合作常年招收大专和本科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咨询电话:81617733
联系人:李老师
三、教学改革及产品研发
第一阶段:1953年--1969年 调整发展时期
办学方向是服务企业、服务行业;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以实习教学为主、实习教学工作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办学方针。根据国家下达招生计划招生,组织中级工、半工半读中专及大专教学,毕业生由第一机械部和济南省、市劳动部门统一分配。
办学经费主要依靠第一机械部和济南第二机床厂拨款,拨发员工的工资奖金、学生助学金、实习经费和办公费,学生免费就学。
1953年建校初期,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400平方米的实习工场,从工厂的废旧机床中选十几台皮带车床、刨床作为实习设备。
1957年,开始生产定型产品,如台钻、锅驼机;
1958年,生产电机、车床;
1959年,生产皮带龙门刨床、流动钻;
1962年,生产镗磨机,成为国家的定点生产产品,学校从无价值生产实习到能生产定型产品,办学条件已经完善,教学质量有了新的飞跃,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学校从1958年开始,逐步达到经费自给,如1960年产品销售额数326.767万元,成本数209.07万元,纳税数22.656万元,纯收益95.237万元,学校收益增加,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教职工由1953年建校初期的16名发展到1965年的180名,组织机构设办公室、教导室、政治处、总务室、生产室、技术室、供销室、会计室等,其中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40多名,三分之二为本科毕业生,生产实习教师近30名,教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雄厚,在一机部系统是一所较好的学校。
1966年,“文革”之前,学校拥有机床设备92台,教学仪器、图书价值20万元,建筑面积7510平方米,其中教室1600平方米,办公室440平方米,生产面积3379平方米,食堂582平方米,宿舍1509平方米,学校财产总值约计300万元。
第二阶段:1980年--1996年 计划经济时期
办学方向是服务济南第二机床厂,根据国家下达招生计划招生,组织中级工全日制教学,毕业生全部进入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开展职工脱产培训、职业高中(1983年--1992年)教学。
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济南第二机床厂拨款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除承担发放员工的工资奖金、学生助学金之外,每年拨给30万元的实习经费和办公办公费,厂里还承担学校的大型运输、动力管、线的安装,设备大修和房屋维修。学生基本免费就学,自1994年开始学生缴纳学费。
1980年复校,面目全非,仅有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350平方米的平房作为实习场,与子女中学同在一个校园。
1981年,配备了18名理论教师和20名实习教师,以抓教学质量为切入点,重点抓实习教学软件和硬件建设。
1983年--1984年,参加全国技工学校毕业生统考,名列全国前茅,1985年以后,我校列为免考学校。
1985年,批准学校设独立的银行账户。
研发电动、风动砂带磨二大系列6个品种,批量生产,销售国内外。
完成省机械厅牵头的机械类冷加工中级工人理论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参加机械电子部组织的钳工、铸造实习教学图册的编写工作;主编的机械电子部技工学校教学教改教材《铸工工艺学》、《材料》、《零件与传动》等,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零件与传动》被机械工业出版社评为优秀出版物。
1986年,孙广信同志获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收入全国教育名人录。
研发气动单阀,批量生产。
编审机械电子部149工程中、高级工培训教材及配套的习题集。参加山东省教研室车、钳工艺学课试题库的建设工作,编写省统考复习资料。参编劳动出版社《铸造工艺》。
1987年,学校获得机电部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完成省机械厅牵头的机械类冷加工中级工人理论培训教材《机械制图》、《应用数学》、《机械基础》等,主编工作。
1987--1999年毕业生参加山东省技工学校统一考试,成绩名列济南市前茅。
1989年,实施子女中学和技工学校校园分开。车工综合实习场882平方米,回归技校使用。
1990年,学校安装暖气,改善了办学环境;
研发组合阀,批量生产;
参加全国技工学校毕业生技能比武获济南选拔赛区团体第二名。
1991年,受机电部委托,编制和审定机械行业二十七个技术工种的技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主编摄制的《车工》技能培训教学录像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厂职工澡堂迁出,为学校提供了700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
1992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一类技工学校;
厂职工代表大会文件上首次载入了改造技工学校的项目,决定在分配职工宿舍时,迁走技校门口十七户住家户,该十七户于2003年迁出。
1993年,实习教学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自车87班开始),总结了三段式实习教学模式,基本解决生产与实习的矛盾,此项目在机电部技工学校研究学会上获三等奖。
经劳动局批准,招收对象由济南市五区扩大到济南五区五县,第一年招收济南五县学生。学生缴纳学费,学生助学金停发,实行奖学金。
1996年企业改制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学校随之更名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
第三阶段:1997年--2013年 市场经济时期
办学方向是立足济二,面向社会,本着以人为本、从严治学、一专多能、服务一流的办学宗旨,秉承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做保障的工作方针,以服务于主业,发展为主业,稳定规模,做强做精;培养队伍,以质量求生存;敢于创新,以特色求发展;抢抓机遇,完善服务,以实力创名牌的工作目标,发展为集技校、大专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学校连续评为省、市技工院校先进单位,职业技能鉴定所自2003年至2013年连续评为济南市职业技能工作先进单位。
学生就业改革,自2000年的毕业生开始,采用择优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安置原则,进入济南二机床及社会企业就业;教学对象由中级工全日制教学拓展为高级工全日制教学,业余大专班、金蓝领培训项目的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特种作业和三级安全培训等。
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政策支持,逐步由公司拨款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向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过渡,走向市场,自主经营,拓展培训市场、实习产品销售市场和学生就业企业等。学生学费自1994年--2012年学生缴纳学费,中级学费标准由400元/年(1994年)到2500元/年(2003年),2009年开始国家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部分助学金2500元/月,2012年秋季起家庭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免学费2500元/月,2013年秋季起中职全部免学费,还对10%家庭困难学生再发放助学1500元/年。
1997年,学校内强队伍,外抓市场,逐步建立竞争上岗,考核下岗,末位淘汰,减员增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员工培训,转变观念,由110多人,精简至50余人(1999年),工作范围、职能不断增加,理论教师由36节/月增加到48节/月,实习教师由间周制带学生发展到每周带学生,并承担工艺学教学,倡导教师一专多能。参加济南市技工院校技术比武,车工、钳工分别获团体第一名,焊工获团体第三名。
1998年,建立微机室(35位);
与济南机械职工大学合作办学,开办机电一体化专业业余大专班。
实习科承接外协加工。研制成功ZM32-5精密全自动钢球冷镦机,生产销售30余台,2001年论文《介绍一种新型钢球冷镦机》由《机械工程师》杂志发表。
整治校园环境,拆除不规范的建筑,修建操场,带有草坪。
1999年--2002年承接济南市人事局计算机应用水平培训考试,获济南市人事考试先进单位称号。
修缮公共厕所及卫生间。
2000年,被济南市劳动保障局批准组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所(济劳培字【2000】22号);编写了济南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机械类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成功承办济南市劳动局首期大型职业技能鉴定的机械类十二个工种1000余人的鉴定命题、考试、阅卷及考评工作。
编写技工学校ISO9002质量体系管理文件,通过有关专业部门认定,全面贯彻ISO9002系列国际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主编初级、中级、高级《刨插工技术》及《刨插工技能鉴定试题库》六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1年,全面推行“三一制”教学模式,《实践“三一制”教学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论文,在山东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层论坛交流,获山东省劳动保障厅一等奖;
DSM100型砂带磨头技术开发获济南机械工业局技术进步一等奖;
《适应市场求发展,深化改革出精品》获济南市经济委员会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2年,成立教育培训中心,由技工学校、职工教育处、幼儿园合并。
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学校开办高级班(济劳社函字【2002】9号),开办数控机床切削加工、数控机床装配调试和焊工等。
组织编写实施《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大纲》和《学生手册》。
毕业生戴勇(1984年毕业生)被授予中华百名技术能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2003年,被劳动保障部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项目)。
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劳动保障厅、山东省经贸委授予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统考组织先进单位;被济南市劳动保障局评为济南市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参赛济南市技工院校技术比武车工、钳工双双获得团体第一名,焊工获得团体第三名。
2004年,被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授予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基地(鲁劳社办【2004】57号),编写的机修钳工、车工、维修电工等三个工种的培训计划方案,在全省推广实施,并负责济南市其三个工种的培训。
研制多工位全自动母线机,生产销售二台。
车工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名牌专业(鲁劳社办【2004】28号);车工、钳工、数控加工等专业被评为济南市首批名牌专业(济社劳字【2004】72号)。
进一步改造校园环境,修建校门,扩大活动场地。装修微机室、电工实习场等实验室240平方米;建立PLC实验室和电力拖动实验室。
2005年,流程再造,机构整合,撤销教育培训中心,独立运作技工学校,幼儿园隶属技工学校,职工教育划归人力资源部。
按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实施全员劳动合同续签;进行机构整合,定岗定编,科长以上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制,班主任聘任制。实施员工业绩档案管理,制定了岗位考核细则。
被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
被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局批准济南市特种作业培训机构(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电工作业);
2006年,被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局批准济南市三级安全培训机构;
参赛济南市技工院校技术比武车工囊括第一、第二名、钳工包揽前四名。
2008年,学生学籍考核实施学分制;
车工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百强专业,车工和钳工被评为济南市名牌专业。2007年--2008年被评为省、市高技能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由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批准为济南市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秦晔评为全国技工院校优秀教师。
设计编制技能节手册,开创首届技能节,以和谐、发展、快乐、进步为主题,从学生知识、技能、生活技巧、教师专业技能等方面,涵盖22项竞赛,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每年一届,使之制度化。
2010年,被授予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机械装配和数控加工专业被授予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实施定向培养,为安徽华菱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专业59名学生。
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6套;校园安装监控设备47点。
第二届技能节,增设了师生绝技绝活展示项目,钳工杜建在台钻上钻鸡蛋、王超在电灯泡上磨铁丝、车工罗世霞车床车鸡蛋等绝活,通过集团公司电台的宣传报道,先后被济南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齐鲁晚报、中央电视10套相继报道,特别是车工学生陈志鹏“车蛋”的绝活,以《小陈的绝活“车蛋”》为题,在中央10台《人与社会》栏目(2010年10月13日)播出。
学校安全管理列入集团公司管理考核,组织编写落实《技校管理制度汇编》、《技工学校安全文明管理制度(试行)》、《技工学校区域安全管理责任考核规定(试行)》及《安全操作卡》,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处理预案38项。
新建第二微机室68个机位。
2011年,实施首届名师工程,聘任秦志景、耿新生、马金涛、董森林、卢峰、张文辉等6名技校名师;
南校区扩建改造,集团公司投入较大的资金,将煤气站改造为实训室和运动场地,对人力资源部南楼的15个教室及办公设施进行了改造,安装了6套多媒体设备,区域安装监控设备28点,办公室全部安装了空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
研制生产套丝机6台,解决了螺栓生产产量、质量和安全问题,该项目获集团公司技术革新一等奖;
教研成果《职业院校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养成规律和方法》获全国机械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和产品相结合,实现教学质量和加工能力的双突破》获集团公司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
实行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分离,聘任高级技师6名,技师6名。
获济南市教育师资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分离,聘任高级讲师10人,讲师4人。
根据集团公司争创国家二级安全标准化企业和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编写实施管理标准36个文件,岗位标准30个;
实施首届聘任客座教授,聘任张军建、贺庆、刘卫红、江秀花、赵忠民、史振文、李玉霞、李峰、王宏正、陈健、刘洪等10名客座教授。
推广学案式教学方法,编写学案,规范教学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资料信息库,整理42门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视频、音频、图像等音像资料,该项目获集团公司管理创新项目二等奖。
承担组织编写济二产品安调英语简明读本二册,该项目获集团公司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
举办二期全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培训时间2个月。
2013年,实施第二届名师工程,聘任秦志景、耿新生、马金涛、张文辉、王学举、许进伟等6名技校名师。
四、学校历任领导干部情况
1953年—1957年
校长:张鉴修(厂长兼)
支部书记:李修正、芷哲生、裴俊瑞、陈瑞霞
副校长 :修冠福、杨金岭
教务主任:李世明
教务副主任:张光海
实习场主任:蒋太祥、李永升
团总支书记:李玉山、李承连、曹殿山
1957年—1970年
校长:姚周歧(厂长兼)
支部书记:国庆丰、曲祖绪、宋修言、岳瑞林、许宜风(兼)、
郇进周、曹仕谦
副校长:许宜风、李永升、任江声、陈洪福、刘振清、
闫云山、孙绍周
办公室主任:王逢安
教务主任:李世明
教务副主任:周世安、周红玉
总务主任:赵乃文、刘永胜
生产室主任:刘恩贵
技术室主任:杨东峰
供销室主任:刘景忠
团总支书记:姜宗欣、王鑫
1980年至1988年4月
校长:李永升、赵绪金、李世明
支部书记:李永升(兼)、杨炳南、王鑫
副校长:李世明、胡升堂、蒋荣春
教导主任:孙广信、程显涛、柳兵
教导副主任:马瑞江、齐志明、赵慧敏
总务主任:于成君、岳庆荣
实习场主任:王业茂、许克俊
团总支书记:陈明、孙长猛、邱梅
1988年5月至1996年3月
校长:李明全
支部书记:杨炳南、李明全、程显涛
副校长:刘冠华、程显涛、
教务处主任:赵慧敏
学生处主任:张世才、邱梅
办公室主任:王业茂、杨奇波
实习场主任:许克俊、岳庆荣、韩绍伦、李以奎、赵福禄、房运泽
进厂实习办公室:张士才、韩绍伦
团总支书记:邱梅
1996年3月至2004年12月
校长:李明全、刘书芳
支部书记:刘书芳
副校长:刘冠华、王双祥、奚蒙
教务处主任:赵慧敏、秦晔
学生处主任:邱梅、耿新生、马凤香
办公室主任:杨奇波
实习场主任:方运泽、奚蒙、高洪亮
进厂实习科:赵福禄
团总支书记:李涛
2005年1月至今
校长:刘书芳
支部书记:刘书芳
副校长:奚蒙、秦晔
教务科科长:秦晔、杨翠敏
学生科长:马凤香、邱梅
招生就业指导科科长:马凤香、杨翠敏
综合管理科科长:杨奇波
实习科科长:高洪亮
团总支书记:李涛、王桂花、杲淑娟
五、主要专业设置
2013年11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