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职业院校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养成规律和方法
来源: | 作者:pro170596 | 发布时间: 2014-05-14 | 45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技工学校

[摘要] 针对机床企业安全管理分析报告提出的情况,“职业院校学生进入机械制造企业岗位实习,学生每年出现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占实习学生的10%以上,事故的致因90%以上是不安全行为”。我们专题对职业院校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及规律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直至将其转化为职业习惯,达到“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我们认为训练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是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 职业院校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规律;训练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自济南机床企业安全管理的分析报告,职业院校学生进入机械制造企业岗位实习,学生每年出现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占实习学生的10%以上,事故的致因95%以上是不安全行为。血的教训,给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的养成规律和方法,防范不安全行为。

一、安全案例的教训及反思
案例一:2010年10月份,某技校三年级学生在装配工作中,将一齿轮轴顺放在工作案上,当他低头系鞋带时,齿轮轴滚落后砸在了头上。如果这位同学不戴工作帽,后果不可想象。
原因分析:1、工件摆放的不良习惯,造成齿轮轴滚落,形成事故隐患。——不良习惯
2、没有执行操作规程和定置管理规定。——不良习惯
3、教师督导管理不到位。
4、由于佩带了工作帽,使砸落头上的工件得以缓冲,没有直接砸到皮肤,从而化险为夷。——能佩戴劳动护品,符合要求,避免了伤害。
案例二:2008年10月24日某技校学生小路,在C616车床上用锉刀打磨一根高速旋转的细长轴时,由于小路上衣袖口未系,衣袖被高速旋转的零件挂住,将左臂带入工件。当时站在一旁的指导老师立即将机床停住,造成左臂骨折。
原因分析:第一,违反了操作机床时工作服穿戴中的“三紧”规定,操作机床时上衣袖口未系紧,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和直接原因。第二,用锉刀修磨旋转轴的握持方式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是此次事故的主要隐患。

车床安全操作规程规定:
1、操作机床时工作服必须“三紧”,即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
2、在车床上用锉刀修磨旋转轴的握持方式必须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反复讲,为何还会出现此问题?
上例不安全事件告诉我们: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才能防范不安全行为,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一个科学的方法》提出了其著名的“安全金字塔”法则,也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1:29:300。它是通过分析55万起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该法则认为,在1个死亡重伤害事故背后,有29起轻伤害事故,29起轻伤害事故背后,有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以及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存在 。


 
 
安全部门对历年来发生的伤亡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中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比例是多少?美国杜邦自1912年统计至今的数据显示:不安全行为占96%,不安全状态占4%。

二、分析职业院校学生习安全行为习惯化养成的特点

我们对近几年职业院校学生佩戴劳动护品的习惯化养成统计分析(如图3)可以得知:

 1、安全行为习惯化的养成与不安全行为发生率成反比,习惯的形成具有后天性特点。习惯不是遗传得来的,他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因而我们有意识的、有目的地进行安全行为习惯的训练,防止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

2、安全行为习惯化形成具有反复性。职业院校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的养成与理论上安全习惯养成的差距较大,是学生心理特点的必然反映,我们应时刻注意将已形成的安全行为习惯,逐渐采取行为强化、及时评价等多种形式加以固化下来,以免良好行为习惯发生转变,时刻注意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

3、安全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自动性特点。安全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形成自然而然的动作,不需专门思考和努力,可使人节省时间和精力。从心理机制上看,安全行为习惯是一种需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他不需要别人的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4、安全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情境性特点。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它伴随着一定的情景出现而出现。也就是说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如:进车间佩戴劳动护品。

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告知,要培养安全行为习惯必须两手硬。即制度要硬、执行要严。所谓制度要硬,就是制度制定要严、细、实而有力度。对于安全违章行为,要提高违章成本。教育管理要硬,教育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安全习惯成为自觉行为。

三、分析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
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的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不良习惯则成为事故的诱因。安全习惯的养成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安全观念,安全行为要成为一种习惯,是职业的要求;若习惯化违章,迟早会导致事故;而安全行为习惯化,才能掌握技术技能,做到“四不伤害”,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我监督他人不被伤害。

第二阶段提高认识,培养安全行为的习惯是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财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变成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这就是要培养的安全习惯。

安全的习惯,说到底就是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种规定和操作规程,是认真地,而不是轻率地;是长久地,而不是临时地;是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把遵章守纪化作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维修中,应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告牌,这不仅是每个维修人员的必备习惯,也是工作纪律的根本要求。某车间电气人员在维修照明时,由于没能按规定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告牌,现场操作人员直接送电,导致电气人员触电。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只有警钟常鸣,才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三阶段行动,养成安全行为习惯,要闯过三关,即第一开头关,启动和带动,第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要十分刻意地提醒,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信心关,乐动,第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地提醒。
第三持久关,永动和自动,第21~90天或更长,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二年以上,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四、训练安全行为习惯的方法
根据安全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训练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
1、责任管理法。第一,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修订安全管理制度,修订了《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安全目标责任制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安全检查评价标准》等26项4.9万字。
第二,明确管理目标,重伤以上责任事故为0;轻伤事故频率小于1‰。
第三,落实检查制度,每周“三检查一讲评”,采取专业检查、日常督查与区域责任考核相结合方式,分线检查、分级管理、分区控制。
第四,不断深化区域安全管理机制,区域管理执行“四定”,即定人、定范围、定责任、定标准,将区域安全管理状况纳入员工业绩档案考核,考核评价与教师薪酬和学生学分挂钩,各科设有安全考核专项资金,开展“岗位无隐患,员工无违章”活动,每月评选无违章学生和安全示范岗。
第五,签订责任书,学校逐级与各部门和各责任老师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学生写出履行安全行为承诺书,承诺书是学生的安全行为准则,营造人人为安全,安全为人人的氛围。
2.制度教育法。全校人手一册安全知识手册和技校学生安全实习手册,定期检查学习情况,组织师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演练,学习安全文明管理制度汇编,定期检查学生实习日常行为规范,每周让学生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列出“安全习惯一览表”。接着再用二十分钟,列出“不安全习惯一览表”。特别是“安全习惯一览表”要指导学生进一步补充放大,与学生认真分析,哪些要培养?打算如何培养? 哪些要改?打算如何改?将安全生产十不准、不安全行为在十三方面的表现、学生中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制成图板,张贴在实习厂墙上,教师每日讲评。
实践证明:这第一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明确行为要求。如果看法越坚定、清楚,习惯培养或改正就有越大的力量。
3.文明操作练习法。明确文明操作的要求,加工零件后,要倒棱倒角,清除铁屑;工卡量具要分类定位放置。产品的“四检制度”,学生的自检,互检,教师检,专检。工艺纪律的“五字”要求,“借:借图样必须借工艺;看:看懂图样加工质量要求;提:图样工艺有问题不加工,立即向有关部门提出;办:无问题就严格按图样工艺办事;检:首件送检,符合要求后再继续加工”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我必须这样做,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完成任务;通过讲知识,评现象,查过程,看效果,重成效的方法,不断强化安全和质量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在执行工艺纪律的过程中,体会苦与乐。

4.安全知识反复训练法。学校开展“我行动,查找身边不安全隐患”活动,将“岗位无隐患,员工无违章”示范岗活动与安全大检查相结合,在2010年6月中,共查找不安全隐患50项,138 条,38个方面,其中不安全行为占80%。针对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反复性(反复教育使记忆活化示意图),若安全习惯不反复训练,将会忘掉大部分的安全知识—产生遗忘,或形成错误的再认识与处理—失误行为—导致事故发生。为了防止遗忘量越过管理的界限,采用定期或定时地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每学期制定安全能力目标要求,将安全知识的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专业课必讲安全技术,实习课题训练必练安全操作规程。

定期组织技术比武,《职业道德与安全知识》竞赛,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事件制作安全教育展板,由学生自行解说,增强教育的认知度。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和安全能力达标考试,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特别是学校组织的师生绝活展示,其中“车蛋”绝活先后被中央电视台(2010年10月13日中央10台人与社会栏目播出)、齐鲁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我要安全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安全能力。

五、企业调研报告显现培养安全习惯的效果
为了持续改进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的方法,学校定期到企业作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下面是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近三年技工学校(我校)与职业院校入厂人员对比分析》报告,对2010年入厂的压力机及自动化公司的总装作业一部(以下简称压机装一)、总装作业三部(以下简称压机装三)和数控机床公司的装配作业二部(以下简称数控装二)、装配作业四部(以下简称数控装四)的装配钳工,以及机械加工公司(以下简称机加工)的一线工人为例进行分析。
各类院校学生工作态度、安全能力和技能水平分析。技能水平的体现主要是看进厂后能否尽快独立操作,独立操作时间越早,说明基本的技能水平越高。对2010年后进厂的技术工人进行工作态度、安全能力、技能水平三方面的评价打分,按学校、入厂时间、工种分类汇总。

2010年以来入厂的技术工人技能水平评价情况

学校类型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三年平均

技校(我校)

90.6

87.93

86.5

88.3

技师学院   

87.1

85.9

87.1

86.7

职业学院

   86.2

85.9

87.1

86.4


2010年以来入厂的技术工人工作态度和安全能力评价情况

学校类型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三年平均

技校(我校)

94

92.8

92

92.9

技师学院

88

90

90.1

89.4

职业学院

89.8

88.9

91.1

89.3


上图表看出对技校学生的评价好于职业院校,特别是对2010年进厂的技校生打出了平均94分的高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得分较低。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是技校生通过企业强化实习,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存在很大的压力,安全教育能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安全意识比较强。


结论:训练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是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证。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及规律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训练学生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直至将其转化为职业习惯,达到“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




通知公告

鉴定职业济南二机床职业技能鉴定所常年承办车工、铣工、磨工、刨工、镗工、钳工、热处理工、电焊工和电工等各类职业的初、中、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鉴定培训


成人学历:学校与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及济南幼高专合作常年招收大专和本科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咨询电话:81617733


联系人:李老师